PDA

查看完整版本 : 甘棠湖徜徉:往事如烟 月华在水


like12
2006-04-11, 07:44 AM
甘棠湖在九江市中心,面积约12平方公里。湖上清风习习,碧波荡漾,垂柳轻拂,摇曳着庐山倒影。“为有源头活水来”,甘棠的清水,来自庐山清泉,是一个天然湖泊。湖心有烟水亭,为水榭建筑,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有曲桥通岸,院内碧柳红墙,繁花争艳。
游客问:“甘棠,是树,俗名棠梨,可是,湖边和亭上,只是柳树,不见它的影子,为什么?按我说,叫柳湖,不是更好?”
导游笑道:“这倒给你问对了。甘棠湖,原名叫‘景星湖’。景星,是星名。据说形似半月,助月为明,一旦在夜里出现,那么,便是吉祥的预兆。改名‘甘棠’,是爱屋及乌……”游客诧异。有位老伯,捋着长须,微微一笑:“你这一说,我想起《诗经》里有一首《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蔽芾,树木茂盛的意思,为什么甘棠树不能剪削、砍伐?”导游接口说:“对。这首诗是对周朝大臣召伯的思念。”
召伯和周公一起辅佐年幼的成王。他写过诰词(用于告诫或勉励的文体),以夏、殷灭亡的历史教训,劝诫成王要敬重德行。而他,也是身体力行。他经常风尘仆仆,巡行乡邑,体察民情。小吏和百姓有什么冤屈的事,就到召伯那里告状。为了不扰民,时常在野外露宿。有诉讼要办案,就在乡邑边上的一棵甘棠树下开庭,传唤原告、被告和证人。头上虽无“明镜高悬”的匾额,但裁决公正,不分官民贵贱,有罪者得到惩处,有冤怨者得到昭雪。民众对他非常崇敬。他辛劳一生,去世后,人们把对召伯的怀念集中在乡邑边这棵棠树上。这棵棠树,成了召伯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正大光明的象征。后来,有人想把甘棠树这块地移作他用,主张砍掉这棵树,理所当然地遭到当地人民的反对。甘棠,成了典故:凡是为人民做好事的地方官,都颂称为“甘棠”。
http://travel.sz.oeeee.com/Image/2006/200604/20060407/zhangyufan_85.jpg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游客感叹。
唐代,李渤在长庆元年(821年)任江州(现九江市)刺史,他见江州被景星湖分成东西两半,行人不便,便在湖心筑了这条长约4000米的大堤,成为主要交通道路,将湖面分成南北两段,堤间有拱桥“斗门”调节水位,与长江直接沟通。李渤在位仅三年,却请旨免征田赋,修筑湖堤,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江州百姓为感谢他,把湖名改为“甘棠湖”。莫测的“天象”,易位于实在的“人心”。
千百年来,山水环合的九江,以她的绮丽风光吸引着许多文人雅士到这里游览。李白、杜甫、白居易、陶渊明、苏轼都到过这里,留下许多弥足珍贵的遗迹。
江州司马白居易曾在湖中建亭。后人取他《琵琶行》“别时茫茫江浸月”诗句,名为“浸月亭”。到宋代,周敦颐下庐山莲花峰来九江讲学,他的儿子又在湖上建亭,取其父“山头水色薄笼烟”诗句,名为“烟水亭”。后来,二亭都废毁了。到了明末,在浸月亭旧址重建,亭建成后,如何取名,却颇费思量:两个亭名,都能融合风景,而新亭却只有一个。最后,一取其旧址,一取其亭名,也叫“烟水亭”,可以说是“珠联璧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有位年近六十的游客,是地方领导干部,他站在曲桥上,说:“往事如烟,侧身天地更怀古,月华在水,独立苍茫自咏诗。这名胜联写得多好啊。我不会吟诗,但是,从甘棠思悟到,要在体制改革中转变理念,建设服务型的政府,亲民、为民、便民。千万不要自我封闭在高楼大院而唯我独尊……”
甘棠,长堤卧湖,疏烟流水。编钟的清音,声响楚天,心潮逐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