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A

查看完整版本 : 【转帖】用民族精神塑造新一代未成年人


01018888
2005-08-14, 03:53 PM
河南财经学院德育部教授 单玉华

  未成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未来。用民族精神塑造新一代未成年人,使历史铸就的民族魂在后人身上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在新世纪谋 求发展、适应竞争的客观要求。用中华民族精神塑造新一代未成年人,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塑造未成年人的刚健自强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励精图治、改革进取、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体现了中华民族永远向往未来、积极奋进的精神风范。在这一精神的激励下,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对各种严峻挑战,塑造未成年人的刚健自强精神,是我们战胜困难、迎接挑战所必需的精神准备。

  二是塑造未成年人的爱国精神。中华民族素来具有忧患意识,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奠定了传统道德的基础和价值取向。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并没有抹去爱国主义的光芒,人们清楚地看到,只有民族化的东西才是有生命力的、有竞争力的,只有体现了民族化,才能真正参与经济全球化。用爱国主义教育未成年人,提升他们的忧国忧民意识,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三是塑造未成年人的正义自省精神。“君子敬以直内,义以外方”,“君子以义为质”。在中国历史上,正义体现了社会整体利益,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献身。同时,正义也具有坚持人格尊严的意义。对正义的追求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体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有了对正义的追求,才能做到自省笃行,积极反思自我,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自愿地奉公守法,无私奉献。

  四是塑造未成年人的勤俭务实精神。古人有“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的说法。勤指勤劳,它要求人们热爱劳动,在劳动中不畏艰苦,通过劳动来改善生活要条件;俭是指节俭,指人们对生活欲望的态度应不奢不吝,敬业节用,俭以持家,俭以富国。同时,要培养未成年人的求真务实精神,懂得“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的道理,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这些年的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相对宽余的物质条件使未成年人淡化了传统的勤俭务实美德,因而,要努力探索如何塑造未成年人的勤俭务实精神。

在诵读古诗文中弘扬民族精神

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 吕梅

  “小学古诗文诵读活动”是教师组织、引导小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进行以我国优秀古典诗文为内容的诵读活动。宋代教育家朱熹不仅对诵读时的形体提出了要求,对诵读的要点作出了规范,而且揭示了诵读的精髓,即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可见诵读活动早已为先人所倡导,所践行。

  伟大的中华民族素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经典中有哲学,有智慧,有历史,有道德,有文化,有美学,是中华民族之魂,其中,涵储着中国人文精神的基因。小学生诵读古诗文,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从优秀的文化中汲取营养,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位的同时,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于1998年6月启动实施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旨在组织少年儿童通过“直面经典、诵读背诵”的方式,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融会在古诗文经典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据中国青基会资料统计,到2002年,全国已有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7000多所学校140多万青少年参加诵读活动。古诗文诵读工程已被学校、社会普遍认同,收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从“小”抓起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伯华强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孩子接受事物快,可塑性强,早抓比迟抓好。从小树立起良好的民族意识与民族自豪感有助于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家知道,历史上诸多先贤都是从少年时就立下报国壮志并为之不懈奋斗,最终成就一番功业,为民族和国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茅以升少年立志,远涉重洋,经历千难万险,终于成为“桥梁之父”;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自小就以数学为事业和理想,硬是凭着顽强的信念为攻克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作出了突出贡献,摘取了数学王冠上这一璀璨的明珠,发明了以他的姓氏命名的定理;“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毛**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立志报国,献身革命,他认为改造世界对学问知识的需要太迫切了,一定要珍惜宝贵的青春,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周**更是12岁便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但也应当看到,时下不少学生懂美元、懂ABC,却不了解长城、黄河,不了解孔孟老庄,不了解文天祥、史可法、鲁迅。不少青少年心中的偶像不是那些抛头颅、洒热血,不惜舍生取义为我们缔造幸福生活的革命前辈,而是“小天王”、“还珠格格”等影视人物。要是说起大义凛然的刘胡兰、舍生取义的夏明翰等往往不知晓,更不必言“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困狱而记史”的司马迁等古代杰出人物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有些现象不是耸人听闻,的确值得我们好好深思。把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来抓,尤其是要把历史国情教育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上来就显得非常重要。

加强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 杨宗元

  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体现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并且在这两个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应当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

  青少年易于接受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教育资料。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故事、格言警语,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这些传统美德的教育素材将极大地鼓舞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荣誉感,在美德教育的氛围中,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革命传统的教育对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民族精神既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又要随着时代的前行而不断得到培育和涵养,使之历久弥新。中国**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正体现在革命传统中。革命传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宝贵财富,是对传统美德的升华。革命传统既传承了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精神,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极大地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   正是因为革命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才更有利于我们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坚持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充分尊重个人利益,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自觉作出自我牺牲的集体主义精神;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等都蕴含在革命传统中。对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革命传统加以系统总结、大力弘扬,有利于我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消除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因素影响和侵蚀,有助于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对于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

:)